Friday 15 August 2014

一代宗師

(原發表於 2014 年 4 月 14 日,本人 facebook)



(金像獎我是零興趣的,不過朋友講起《一代宗師》,我又簡評了幾句,所以不如貼埋出黎。當然,只是一些sketch of thoughts而已。)

一開始我跟不少人的分析一樣,認為《一》這樣的一個大歷史主題下,問題出現在王家衛拍不出一/幾個有條理的故事。後來我修正了我的觀點,因為史詩題材很多時也不一定要侷限於用傳統敘述方式來拍的。匈牙利大師 Miklós Jancsó 是一個例子,他拍攝下的歷史沒有任何中心角色,並且大大 downplay 了 character's psychology 的地位。這一幕出現個勇敢的英雄,似是重要角色,但下一幕他就簡單地陣亡,甚至很多時是完全沒了下文。受 Jancsó 啟發,希臘大師 Theo Angelopoulos 的史詩電影承襲了這個精神。他的電影雖然還會 pick out individuals ,但其功能是 symbolic 的,用以作為在歷史洪流下無力個體的化身,例如在 The Traveling Players (1975) Ulysses’ Gaze (1995) 、 The Weeping Meadow (2004) ,片段與片段間的因果邏輯很多時都頗為模糊,上一幕和下一幕原來相隔了十幾年,但沒有明顯提示,觀眾要一直看下去才會慢慢知道。這種手法都是著重於呈現大歷史的沖刷,而非英雄或小人物的故事。 "Fail to tell a story" 不一定是缺點,因為電影不一定要講故事,而可以是表達一種詩意或一種情緒。《一代宗師》的問題是在其他地方上。

王家衛一向的創作模式的確很侷限,他要在題材上突破自己,最大的挑戰是如何令形式切合新的題材。但如果他要拍一代人的史詩,那麼繁複、不完整而交集少的分線敘事就不一定是個問題。問題是王家衛不習慣在影象當中積累情感和鋪設隱喻,而是喜歡立即抒發情感,例如宮二和葉問產生了曖昧,王家衛就立即用獨白對白甚至字幕卡來讓你知道,所有隱喻都立即說出來,讓情緒泄出去。一切情感都在當下發生,沒有蘊釀,這樣整部電影當然表現不了時代的壓抑和時間的沖刷(對比一下《悲情城市》和《一一》)。王家衛好用中鏡、近鏡,少用遠鏡全景,他的鏡頭緊貼角色,令觀眾注意力集中於角色心理而非時代背景,這可能也是一個問題。那些講求風格的打戲就更不用講了,除了打斷情緒積累,還使得整部電影的個人色彩強、大環境的色彩弱,而戲內對角色命運的描寫又乏善可陳,結果就兩頭唔到岸。到底王家衛是要講好一個愛情史詩,還是想有詩意地用片段去拼砌一個大時代,他需要作出一個選擇。

1 comment: